王家大院始建於明末清初,鼎盛於清朝晚期,建築布局嚴謹,風格典雅別緻,是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式建築群。建築工程自明末清初開始之後,由西向東,從近向高漸擴展因而形成了明朝天啟年間最龐大的建築群”三巷四堡五祠堂”,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,其中五堡分別是:恆貞堡、拱極堡、和義堡、崇寧堡和現正開放的視履堡。
平遙城牆位於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,是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牆之一。1997年,包括平遙城牆在內的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。現在看到的古城,是明洪武三年(1370年)進行擴建後的模樣。擴建後的平遙城周長6.4公里,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、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牆。
晉祠聖母殿高19米,重檐歇山頂,面闊七間,進深六間,黃綠琉璃瓦剪邊,雕花脊獸,四周圍廊,殿前廊柱上木雕盤龍八條。殿的內部採用減柱法,擴大了空間,是中國規模較大的一座宋代建築。
獻殿以西,是連接聖母殿的魚沼飛梁。全沼為一方形水池。池中立三十四根石柱,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橋面,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,就是飛梁。現存此橋,可能是北宋時與聖母殿同時建造的,1955年曾按原樣翻修。建築結構有宋代特點,小八角石柱,覆盆式蓮瓣形制奇特,雖在古籍中早有記載,但現存實物僅此一例,對研究中國古代橋樑建築很有價值。
山西博物院位於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汾河西畔,建築面積5.1萬平方米,由主館與四角輔樓組成,造型如斗似鼎,以「如鳥斯革,如翬斯飛」 為意象。藏品約40萬件,包括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、商代方國文物、西周、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及三晉文物、北朝石刻造像、明清晉商文物等。
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西郊,建於北魏興安年間(公元453-495年),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,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,大小佛像51000多尊,最大佛像高達17米,最小佛像僅有兩厘米高。
196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大同雲岡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、河南洛陽龍門石窟、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。
懸空寺,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,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。該寺始建於北魏年間,現存建築均為明清時期重建。整座寺廟建於翠峰山的半山腰上,依靠27根木樑支撐全部寺廟主要建築,遠看形如懸在半空,故名懸空寺。整座寺廟共有40間房屋,為木質框架式結構,主體建築之間由走廊和棧道相連。
佛宮寺釋迦塔,俗稱應縣木塔,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,木質結構高67.31米,是世界現存最古老、最高的木塔